《伦敦一家人》:他们度过了并无丰功伟业,却有无穷乐趣的一生

豆瓣版


0

1928年一个秋天的星期一,伦敦某位贵妇家的侍女擦完桌子,打开窗户伸出手,在空中抖抹布。恰好一位年轻人骑自行车经过,以为她在向自己挥手,便快活地抓起帽子,在空中一扬,回以致意。

侍女愣住了,下意识地也挥几下手。回应完了她才反应过来,双手抱着抹布收在胸口,窘迫又羞涩。年轻人已经笑嘻嘻骑过去了,但手还久久举在空中,像一面小旗子。

星期二她手执抹布在窗口等他,他们又见面了,他对她说“嘿!嘿”。星期三大雨,她被主人叫走,他在窗下停车凝睇。星期四星期五她都没等到他。星期六门铃响起,那个年轻人站在门外,身穿西装马甲三件套,领带打得规规矩矩,笑容满面,把手里一束鲜花递给她,约她晚上去看电影。

她叫艾瑟尔,她叫欧内斯特。那个由抹布引起的小误会,开启了他们此后四十三年的相伴生活。



真实的欧内斯特真是高大英俊啊!




1

《伦敦一家人》的作者就是这对夫妇的儿子雷蒙德·布里格斯,故事从1928年讲起,一直讲到1971年布里格斯夫妇相继去世。2016年这本书被改编成了动画电影上映。因为前年看过电影,一打开书,电影里欧内斯特与艾瑟尔柔和悦耳的英音再次在耳边响起,感觉书像是自带配音。

虽然书里都是画儿,但它不是绘本,是图像小说。我以前没看过图像小说,难免有一点疑惑,这种人物对话都放在头顶云里的画册可以称为小说么?读完才明白,它确实具有小说的特质,小说要塑造人物,这本书成功塑造出“我的父亲母亲”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。

“亲不亲,阶级分”,三口之家里有两个阶级——欧内斯特乐观,勤俭,善良,以工人阶级自居并为之骄傲,他们的儿子从十岁就宣称“我是工党人”。艾瑟尔虽然也是个勤劳能干的妇人,但她一直自信自己的阶级更高一点,不跟你们劳苦大众一拨儿。这可能跟她在贵族家庭里的经历有关。

之前被《唐顿庄园》科普过,lady's maid跟housemaid不同,是有一定地位的侍女,跟主母关系最亲近,必须是品行出众、最受主人信任的人才能被选出担任此职。艾瑟尔辞职结婚,与主母告别,提着箱子走出宅门,面现惆怅。她的临行感言不是留恋上等人的豪宅,而是担心——把他们扔下,我好不放心啊,他们什么事情都不会自己做。

工人阶级的欧内斯特立即斥道,活该!这些自命不凡的臭土豪。




婚后几十年,“阶级”的分歧贯穿下去,造出许多温柔的争辩,让艾瑟尔时时显出一些可爱的固执古板。她永远在操心纠正丈夫的言行,比如,欧内斯特高声唱歌,她十分不屑,认为这是“不三不四的考克尼小曲”——考克尼是工人阶级聚居区,在艾瑟尔心中是不太高雅的;

新床做好了,丈夫邀请她上床“试试”,,她高昂着头,一转身出门了;

早餐桌上,欧内斯特边吃边跟妻子转述报纸新闻,但她关注的是“别拿着勺子乱比画”,那样有违餐桌礼仪。



就像许多谨言慎行的老派英国淑女一样,艾瑟尔特别不喜欢粗鲁的词,她说,我们又不是工人阶级。欧内斯特把丘吉尔称为“你的绅士先生”,丘吉尔对下议院的著名演讲,讲到“热血,辛劳,眼泪和汗水”,艾瑟尔都觉得这几个词“怪恶心的”,为丘吉尔辩解说:他那是和劳苦大众讲话,他在自己家里可不会这样说话。当广播里传来苏联试爆原子弹的消息,欧内斯特气愤地说粗话,她说,拜托你好好说话。



这让我觉得亲切,艾瑟尔有点像我妈,我妈在天津的中心区出生长大,觉得这一块才是文明之地,而另一些区域的人在她心中天生就有粗俗不文的基因,比如南市,她说,那从来是“三不管”的地界儿,那儿的人就是野。

我爸出生的地区曾是流浪汉聚居区,她经常纠正他的某个方言词或发音,嫌他侉。我总在跟她纠正这种区域偏见。我怀疑如果我真找了一个南市出身的男朋友,她很可能不会给我祝福的。

跟“爱面儿”的我妈一样,艾瑟尔也是个很要面子,甚至有点小虚荣的母亲,平时总是跟邻居夸赞儿子如何优秀,某天儿子偷东西被警车送回家,邻居太太以看热闹的表情从墙那边探头过来,笑嘻嘻说道,您家儿子是坐囚车回来的。艾瑟尔一仰头,硬着头皮说谎:才不是!我儿子只是协助警方办案,人家还夸他呢。

作者虽为她的爱子,但也不为尊者讳,记录了这些可爱的小缺点。即使艾瑟尔抱着热水袋坐在防空洞里的时候,仍戴着装饰羽毛的帽子。这就是为什么当她去世后,躺在太平间里,儿子痛哭道,他们把她的假牙戴歪了,还把破纸巾和清洁剂摆在她脸旁边!

 

 

2


我有个喜欢收集绘本的朋友,她告诉我她最喜欢厨房卧室摆满生活用品的画面。后来我也开始明白那种图的趣味,买到一个绘本,先找室内家居图,找到辄十分欢喜,像得到一大块能吃很久的糖,慢慢研究灶和锅是什么样式,墙纸印什么花,碗碟上有什么图案。

到巴塞罗那去玩的时候,逛高迪设计的那些公寓,其中一栋“之家”的各个房间里满满当当陈设着二十世纪初式样的家具,我在里面转来转去,狂喜地拍了无数照片,老式浴缸,老式缝纫机,书桌上的吸墨器,拆信刀,女佣房里的单人床,熨衣板,儿童房里的摇木马和玩具箱……


《伦敦一家人》就有无数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、迷人的图像细节。比如——

送奶工推的的牛奶车,漆成红色前面大轮子,后面小轮子,车后侧有铁链拴住的木板,可以像城堡吊桥似的放下来,摆放牛奶瓶。后来推车进化成了红色电车。



黑沉沉的铸铁旧式炉灶。

欧内斯特手制的水槽边的沥水板。



花园里给鸟儿用的水泥池。

各户家中都有煤气铜锅炉。拧开阀门,划根火柴就能用了,用来洗床单,旁边是一台又像缝纫机又像压面机的机器,用手转动轮子,把衣物中的水绞压出来,下面放一只桶接水。1950年,开始出现洗衣店,一大包衣服洗完烘干的价格非常便宜。欧内斯特淘汰了家里铜锅炉和熨衣机,给水箱装了电热器。

遮光罩。挂在窗户上,抵抗毒气袭击。

熨斗。熨斗的线接到灯上。

带提手的装煤桶,像个大花篮,看样子也是铜的。

政府要求各家建家庭防空洞,欧内斯特按照说明书,在花园里搭起铝板,晚上他俩穿着外套雨鞋,坐在里面,双脚浸在水中。



消防员的装备是这样的:头盔四周垂下一圈布。“我以为头盔边缘是翘起来的”,“不是,有人戴那样的头盔触电了”。

“莫里森防空掩体”。是个巨大的笼子,上面是桌面,平时当餐桌用,晚上睡在桌子下面的铁笼里。艾瑟尔关心的不是掩体能不能保证安全,而是“把我漂亮的餐厅全毁了,我打算把它漆成棕色,跟家具搭配起来。”

但后来经过轰炸,掩体里也飞满了玻璃,根本半点用都不管,艾瑟尔说,那位莫里森先生准是个笨蛋。

……


从青年到老年,欧内斯特出镜的画面,一半是他拿着报纸,关心时政大事,另一半是他穿着背带裤和靴子,挽起衣袖,一边抽烟一边不慌不忙地干各种活儿,拆炉灶安炉灶,从修建花园到盖煤仓,从搭防空洞到油漆墙面,他简直集木匠漆匠铁匠于一身,艾瑟尔则永远是在旁边给他递茶的人。

一个普通家庭里男主人的手工活儿和一个女主人所用的家居用具,与国家发展、科技进步与世界历史无比细密地联系着,宛如一滴水里折射大海和天空的颜色


他们经历了“露出双腿才是爱国”的女性新风尚;

他们在浴缸上标记出五英寸的记号,因为那是人们泡澡用水的限额;

他们遭遇了“嗡嗡炸弹”的轰炸,父亲心惊胆战地带着儿子往防空洞猛跑,危险过后,小孩子感慨的是,原来这种飞机的肚皮是亮蓝色的呀。



为了安全,政府疏散一百五十万儿童到乡下,一家三口忍受了暂时的分离;

仗打赢了,他们在欧洲胜利日上欢呼饮酒,安慰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邻居;

他们跟随政府走进“福利社会”,研究“同性恋合法化”,期望着“向人人平等更进一步”。买了新电器,安了电话,看上了电视节目,开上了新轿车……

欧内斯特与艾瑟尔,他们度过了动荡,琐碎,平凡,幸福,并无丰功伟业,却又有着无穷意义和乐趣的一生

 


3

书中有很多前后照应的故事细节,非常有趣。比如,儿子雷蒙德小时有一头漂亮的卷发,母亲曾为学校剪掉他的卷发心疼得大哭。但等雷蒙德长大后成了艺术家,留起一头不羁放纵的长发,母亲见到他第一件事永远是递给他一把梳子,让他梳头发,背后跟老伴吐槽:他该理个发了。




还有,欧内斯特的继母来看望他们,让他们把话匣子关上,她怕里面的人偷听她说话。欧内斯特跟艾瑟尔背转身捂嘴偷笑。但当几十年后,家里安了电话机,艾瑟尔面对新事物也慌了,紧张地问丈夫,你不在家时它响了怎么办?

不过欧内斯特一直是积极接受新事物的那一批人,紧盯新政策新发明,六十多岁了还买了新汽车,开车带妻子去兜风。

我希望我也有他那样对生活的热情,一直到老。


艾瑟尔比丈夫大五岁,这个年龄差即使在现在也有不少人难以接受,但从头到尾他们从没考虑过这个。一句也没提到过。

老来艾瑟尔患了阿兹海默症,记不得自己的丈夫,这是人生与婚姻走到最后,最艰难痛苦的时候。这场漫长的告别,太难体面优雅。作者没表现太多苦涩的细节,只用黑色幽默似的情景带过了。

而我更羡慕的是,欧内斯特与艾瑟尔死在同一年。头白鸳鸯失伴飞,欧内斯特没有让爱妻在那边等得太久。


我想,他们会在那边继续并肩站着,手搭着肩膀,面向远方,就像在这本温暖美好的书中无数次出现的画面那样。

(END)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这就是作者雷蒙德·布里格斯,长得真像他父亲欧内斯特啊。



雷蒙德爷爷的工作台:




电影《欧内斯特与艾瑟尔》(2016)的海报:



相比起来,电影版的画面颜色更明快,像调了奶油,加了柔光滤镜。但我觉得图书版的色调像一种厚重呢料,粗糙,手抚上去有点扎,又像老电影画面有划痕,老唱片有沙沙声,是一种更动人、更具时代感的质地。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再感叹一句,书真的超美……

外封:



内封:

内页:




实拍图与内页图均来自引进本书的中信出版社。

——我什么时候能把喜欢的书拍这么美就好了_(:з」∠)_

09 Jul 2018
 
评论(20)
 
热度(502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纳兰妙殊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