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李逵探母》与其余各母

昨晚在梅兰芳大剧院陪母亲听戏,“纪念袁世海诞辰一百周年”,《红灯记》与《李逵探母》。袁少海的鸠山,刘垒的李玉和;杨赤、刘魁魁、胡滨的李逵,赵葆秀、袁慧琴、翟墨的李母。

跟小薛来听过张火丁孟广禄,也请朋友一起来看过锁麟囊,但请妈妈来是第一次。原本是为切个母女的题儿,特为选了一出“探母”。结果李逵他妈妈在台上思儿哭儿,我身边的妈也开始抹眼泪。到李逵葬母,我妈已经哭成泪人儿了……

散了戏,慢慢望外走。我说,早知不挑这出了,还让你哭一报。她抽着鼻子说,挺好,挺好的。你看,李逵要是不当这个孝子、不来接他娘,他娘挨饿归挨饿,命还是能活的,他这一尽孝,娘倒被老虎吃了。阴差阳错,倒是他活活害死他娘。人呀,就是个命……


从剧本改编角度,我觉得这出改得蛮好。尤其是李母眼瞎这个梗,做足文章。原著里只一句“李逵看时,见娘双眼都盲了,坐在床上念佛”。小时不懂,只觉多年离家、归来见母亲瞎了,必然又惊又痛,然而书中竟未写李逵惊痛,因此不满。戏词里的发扬是李逵来到老母面前,老母伸手摸到胡须,疑不是儿子,说我儿子哪有胡须。李逵一时无法自证身份,忽记小时爬树脑袋上摔了个大疤瘌,赶紧让母亲摸索脑后,这才母子相认,拥抱痛哭。

这时想起《奥德修纪》,满城人都不识得奥德修斯,只有奶妈欧律克勒娅替他洗脚的时候,摸着他小腿上野猪咬伤的伤疤,立即认出他,洗脚水翻洒了一地。

接下来老旦的一段唱,思儿、想要见儿,因此哭瞎双眼,好容易盼到儿子真的回来,却已经面对面也看不见儿子了。失明这个梗的悲剧意味,发挥得很丰满。

小说中未铺展眼瞎的悲哀,那一句是为铺垫故事的合理性:后面深山里李逵取水回来,不见了娘,就知道出事、心慌了,因为娘是瞎娘,绝不会乱走。


取水这个梗,妙在香炉。唐僧有个钵盂,徒弟们去取水,可以用钵舀回来给他喝。李逵背娘,走得仓皇,一件家伙什儿都没带。拿什么携水?山里有什么呢?山庙,祠堂,里边有……香炉啊!而石香炉之粗笨痴騃,正与铁牛相衬,简直再巧妙妥帖不过了。

长大后看《神话》,蒙毅到溪边给玉漱公主舀水,用的是他的圆头盔,立时想起李逵用香炉给母亲盛水。


母亲被虎吃了。李逵杀虎,以板斧掘地,收敛遗体。这里有个做:李逵从左边捧起某物放入墓坑,又从右边捧起某物放进去。台上空无一物,却造出一片血腥心悸:他捧起的是残骸碎片,尸体已被老虎撕扯得零零散散了。苍苍烝民,谁无父母?伤心惨目,有如是耶!

最后撮土成坟,李逵把香炉里剩下的水倒在手心里(因何只剩一点?因为刚才悲痛时把香炉撇了,水已经泼掉,只余丁点),洒在坟堆上,哭道,娘,儿与你取水来了。至此“取水”这个梗也发挥到十足丰满。

这时回头看看我娘,已经两泪交流,哭得不能自抑。这便是:导演和作家要让观者哭,再容易不过,只要写一番生死离别、竭力渲染即可。

我心中清醒得很,但也止不住眼中往下淌泪。可见“生死离别”之厉害,简直非人力可以抗拒。


《徐母骂曹》里,徐庶见母亲悬梁自尽了,是这么个哭法:哭一声娘亲我不能奉养,老娘亲啊!我不孝名儿万古扬

这一笔令人心寒。母亲为自己而死,才哭一句娘,紧接着担心的是自己要留一个不孝的名声。让金圣叹来评,必然批成伪善宋江那一伙:“谈忠谈孝之人,胸中全无心肝”。

李逵哭母:从今后有谁来把铁牛儿叫嚷?从今后母子们要相逢除非是梦中想。这才是真儿子,真哭。


《徐母骂曹》里的徐母有一句好词,她被曹操派人接去,先是不明真相,以为去享富贵,路上想的痛的是刚死的小儿子徐康。你哥哥接娘进京享荣华,你是怎的不来?徐康,苦命儿啊

《四郎探母》佘太君见了杨四郎,把另外几个儿子的惨死逐个哭了一遍。

我曾跟我妈说,徐庶要听见那句,多伤心,哦我接你享福,你不夸我出息了,倒想的是你幺儿没享上这个福;杨延辉呢?跪在那儿心里肯定说,老娘啊,我出来一宿多不容易,公主偷令箭担着天大干系呢,别念叨兄弟们了,叙叙咱母子二人的思念呗。

我妈对此的解说是:当娘的啊,总是先想到众儿女里命最差的,看到老大出息了就心疼老幺,看到四郎还活着,就开始心疼死了的那些位。

戏里偶有这种扣准人情的词,非常动人。


不过,一直不满的是,戏里的母亲们个个深明大义,觉悟都个顶个的高,《赤桑镇》里包拯的嫂子,儿子被铡了,被包拯劝上几句,就想开了,不生气了。《李逵探母》也是,一听儿子做了强盗,失望啊生气啊,都正常,李逵说了几句我们是劫富济贫的好强盗呢,母亲立即转悲为喜,这就不正常。

我倒是更喜欢《四郎探母》里有点蛮横劲儿的萧太后,要斩女婿,跟女儿吵嘴。公主:好马不把双鞍配,太后:哪有长生不老人!喝,老太太这句简直警句!最后发现其实就是嘴硬,一心疼外孙子,什么天大的事儿都算了,多可爱。


回家来,睡前翻出水浒里那一回看。从前不觉得那一回有趣,如今也觉得。看到李逵探母前焦躁叫道,你的爷便要取上山来快活,我的娘由他在村里受苦!

叹息。


01 Apr 2016
 
评论(7)
 
热度(93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纳兰妙殊 | Powered by LOFTER